央廣網北京3月15日消息 據中國之聲《全球華語廣播網》報道,有人說,企業競爭是人類社會最為公開化和透明化的過程。不過,在當今經濟全球化的市場經濟條件下,伴隨著技術人才向海外競爭對手企業的流失,企業面對的各種競爭壓力可不小。
  這不,日本東芝公司就因一名員工涉嫌向韓國企業泄露公司的閃存研究數據違反《反不正當競爭法》,嚮日本警視廳報了案。目前,這名男子已經被捕了。日本企業最先進信息技術海外泄露事件首次發展成刑事案件。我們先來瞭解一下,這名男子是怎麼涉嫌泄露東芝公司的技術:
  被逮捕嫌疑人名為 杉田吉隆,現年52歲。他曾就職於與東芝有合作關係的半導體製造商“閃迪”,於2008年離開閃迪後,跳槽至韓國SK海力士公司。2007年4月至2008年5月,杉田曾作為閃迪的技術人員,在東芝位於三重縣四日市的一間工廠內工作。其間,杉田涉嫌將有關“NAND閃存”的開發資料用U盤拷貝帶出,在2008年7月跳槽至SK海力士公司後,將資料交與該公司。
  東芝和閃迪認為該資料屬於商業機密,嚮日本警視廳報案。13日,日本警視廳以違反《反不正當競爭法》的嫌疑逮捕了杉田。
  中國國際廣播電臺駐日本記者王洋:東芝公司13號宣佈,已經向東京地方法院提起民事訴訟,要求SK海力士公司賠償損失。但東芝公司沒有透露具體的索賠金額,僅表示“資料泄露造成的損失超過了1000億日元(約合人民幣60億元左右)”。
  對此,日本媒體稱此類從泄露商業機密發展為刑事案件的情況在日本實屬罕見。
  日本媒體稱,由於近年來日本經濟不振,日本企業技術人員不斷被海外企業“挖牆腳”。因此,這一次的“東芝事件”僅僅是日本企業技術流失的“冰山一角”。但近年來,因技術泄露發展為刑事案件的事例在日本僅有2例。
  日本媒體認為,時至今日,日本國內電機產業在國際競爭中略處下風,今後仍然存在人才流失導致技術流失的風險,這讓以“技術立國”為根本的日本產生了強烈的危機感。而此次在“東芝事件”中逮捕嫌疑人的做法反映出,日本有關部門希望通過“殺一儆百”的方式,遏制住技術流失的勢頭。
  如果說以前在日本因技術泄露發展為刑事案件是鳳毛麟角的話,那麼這次“鬧大”了的日本東芝狀告韓國SK,是日本企業技術流失的“冰山一角”,還是另有一番背景?《全球華語廣播網》日本觀察員蔣豐把這起東芝事件成稱為“日本特定秘密保護法頒佈後的民間第一案”:
  蔣豐:我感覺到這件事情不是簡簡單單的商業泄密案或技術方面的竊取案,去年安倍晉三憑著執政黨的多數,日本國會裡面強行通過特定秘密保護法,通過它是一定會產生影響的,就是這一次的案子是特定秘密保護法公佈以後出現的民間第一案。看起來它談到的是企業的秘密,把企業的秘密高調的推出來以後,實際上是對這樣一項法律的一種強化或者是一種案例性的宣傳。
  由於近年來日本經濟不振,日本企業技術人員不斷被海外企業“挖牆腳”的事情也是時有發生。東芝事件反映出日本企業的生存現狀,日本舉起了技術性報複的手段:
  蔣豐:從日本的企業的技術核心方面去考慮,日本企業現在認為他們在這些電子產品上,在汽車飾品上,原來日本的強項已經正在被韓國所取代了,而且也取代了日本在東南亞地區的市場的份額。在這種情況下,日本肯定會力保自己的技術研發能力、技術核心能力,並且也通過這樣的案例實際上是對韓國做一個反擊。
  蔣豐分析說,日本的大型企業與政府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所以,他並不認為這次“東芝事件”是簡單的商業機密泄露:
  蔣豐:日本常常有一句話,翻成中國話叫做“下海”,政府官員在退休之前“下海”到這些企業里擔任重要職務。他們的到來不僅帶來了政府的政策一些背後的動因,帶來了一些新的指標,還有一些新的人際關係。因此,日本的大型企業不是一個簡簡單單的大型企業,它是與政界、與官界有著千絲萬縷的民間的大型企業。因此,我並不把它看作是一個簡單的商業秘密的泄露,如果僅僅是這種市場的競爭,它不會發展到起訴的地步。
  這樣一來,這起日韓企業官司會不會上升到日韓兩國政府層面呢?蔣豐認為,或許不止如此:
  蔣豐:日本的特定秘密保護法一方面是對內的制約,實際上這些秘密日本人認為最應該防範的實際上是韓國、中國、朝鮮,現在特地選擇與國外有關係的企業來拆包,是他們面對著東亞地區局勢要採取動作的一種端倪,它一定會在日韓兩國之間的企業方面產生一定的影響。  (原標題:日一男子涉嫌泄露企業技術被捕 東芝訴韓國企業索賠)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z39jzqkd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