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今年12月13日,是全國人大常委會設定“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後的首個公祭日。今天,則是公祭日倒計時77天。在南京大屠殺77年之際,新華報業傳媒集團選擇這一天,啟動“國家公祭·南京1213——新華全媒體行動”,就此展開一系列全方位報道。在這一天,人們也可以在電腦上、手機上,捐出一塊虛擬城磚,為那份永不忘卻的記憶表達眾志成城之心。
  第21次公祭是國家公祭。21年來,對30萬遇難同胞的大型官方祭奠,從無到有,從地方上升到國家層面,正是一段眾志成城的歷史。
  從無到有,扎根人心
  說公祭,要從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建館說起。南京大屠殺是所有南京人乃至中國人的血色噩夢。正因為此,1982年,當日本文部省修改中學歷史教科書,把“侵略”中國改為“進入”,曾遭受屠城之痛的南京人無法漠然坐視。
  應當建館!立碑!編史!人們的呼籲得到了南京市委、市政府的響應。建築設計師齊康院士為建館嘔心瀝血,並免收設計費。1985年8月,在江東門集體屠殺和“萬人坑”叢葬地遺址上建造的紀念館建成,成為中國抗日戰爭紀念館系列中最先開放的紀念館。1993年5月,朱成山任紀念館館長。
  1994年8月,朱成山與南京大屠殺幸存者夏淑琴受日本民間團體邀請赴日,嚮日本公眾揭露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真相。在廣島和長崎,他看到了日本為當年原子彈爆炸舉行紀念活動,集會最大規模超過10萬人,日本首相、各大黨派領袖、議會議長等國家核心人物都參加,首相還發表簡短講話。
  “我當時很感慨,日本作為侵略者可以紀念廣島、長崎遇難者,我們國家對被屠殺的同胞竟然沒有任何形式的紀念活動。”朱成山說,“回來之後我立即向省市有關部門提出建議。”
  1994年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殺遇難者57周年祭日,江蘇省暨南京市社會各界人士在紀念館舉行悼念活動,全城拉響警報,放飛和平鴿。這一舉動,不僅在歷史上是第一次,在全國也是首創;6年後,沈陽市也在9月18日仿照南京的模式拉響了警報。
  這是地方層面為南京大屠殺遇難者所做的首次公祭行動。在往後的20年裡,12月13日上午10點準時響起的尖銳警報,總會讓南京人或心中一凜,或駐足緬懷。
  地方公祭,南京的固定儀式
  每年12月13日,無論颳風下雨,遇難者的家屬都會前往。如今的南京大屠殺遇難者名單牆,也被參觀者和祭奠者稱作“哭牆”。收集遇難者的名單並且為其建造名單牆的創意,是從1993年實施的。1995年12月建成時,名單牆原長43米,高3.5米,刻有3000個遇難者名字,象徵被日軍屠殺的30萬同胞。2007年12月紀念館新館開放後,名單牆上的名字增加到了8244多個。2011年擴建之後,名單牆全長延伸至69.5米,鐫刻的名字共達到10311個。
  難以計數的各界人士、尤其是年輕人參與過公祭,歷史的傷痛銘刻心頭。外國友人超越國籍和民族的界限共同表達和平願景。更難得的是,祭奠人群中不乏日本友人……
  每年的8月15日(日本戰敗投降紀念日),日本歷史教師松岡環都會來南京,在紀念館悼念南京大屠殺遇難者。每年12月13日,她在日本發起南京大屠殺幸存者證言集會,用日語告訴日本人一個個大屠殺幸存者的名字。松岡環是日本銘心會創會會長,多年來,她主張日本各界應反省發動侵華戰爭及南京大屠殺的戰爭罪行,併在中國徵集遇難者遺屬證言,在日本徵集老兵的懺悔證言,被中國媒體稱為“日本的良心”。
  2001年12月13日,在美國首次舉辦南京大屠殺史實展期間,朱成山赴舊金山參加了中美兩國友好人士舉辦的和平祈禱儀式,時值美國遭遇“911”恐怖襲擊三個月,也是南京大屠殺發生64周年。
  “這次和平祈禱儀式不僅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也為了紀念‘911’恐怖襲擊中慘死的平民。我站在祈禱人群中,感受著現場莊嚴、神聖的氛圍,深切體會到:和平是超越國界的,是全人類共同的期盼。”朱成山說,“如果說,此前我一直是在為30萬冤魂吶喊;此後,我更多思考的是,求證歷史的根本目的,是為了全人類的和平與發展。”
  在他積極的建議下,從2002年起,南京市每年舉行的“12·13”悼念活動,增加了和平集會的內容。
  人民意志,走上國家議事平臺
  68歲的趙龍,是原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全國政協常委。2004年,趙龍父子二人一起去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參觀,深受震撼。正在澳洲留學的兒子,拍了很多錄像,帶回澳洲給同學看,他說那裡幾乎無人瞭解南京大屠殺。
  從朱成山那裡,趙龍瞭解到,紀念館是南京市管,每年的紀念活動由南京市組織,其規格和影響力與國外的紀念活動有差距。“國家公祭的想法最早是朱館長提出來的,和我一拍即合,我想可以把這個寫成提案,到兩會上呼籲。”
  2005年3月,趙龍在全國政協會議上提出兩個提案,一個是要把12月13日設立為國家公祭日,另一個是把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上升為國家級紀念館,並且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同組委員都在提案上面簽了名。提案一交,就成為當年兩會熱點,有媒體稱之為“第一提案”。
  “提案辦理的答覆並不是特別明確。我考量過,這個提案在當時條件下實現有難度。不要緊,我們可以等。”此後,趙龍多次提交抗戰史、南京大屠殺方面的系列提案。2006年,他提出要對侵華日軍暴行重要見證人進行搶救性保護;2007年抗戰勝利七十周年時,又提交發行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受害七十周年紀念郵票的提案。
  2012年,是趙龍擔任全國政協常委的最後一年。他再次建議“將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上升為國家級紀念館並申報世界警示性文化遺產”,救助原國民黨抗戰老兵,為他們政治上恢複名譽,身體上給予照顧。
  這一年,另外一支力量加進來。全國人大代表、民革江蘇省委副主委鄒建平提交議案,希望國家設立南京大屠殺公祭日,再次引發熱議。
  議案當年也沒有得到明確答覆。直到今年春節前,鄒建平接到省人大辦公廳電話,告知他被邀請作為建議者列席全國人大常委會,他的內心泛起波瀾,沒想到堅持多年的建議終於要成為現實。鄒建平還清晰記得,確定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的決定草案和關於設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的決定草案進入小組討論程序後,“所有人一致同意,沒有人有任何疑慮。誰會不支持這樣的決定?”
  身為連續三年的老代表,身為一個南京人,他無比欣慰,“設立國家公祭日,對日本是個聲討,也是個警醒。我們搞這樣的活動並不是為了讓大家記住仇恨,而是讓大家能夠珍惜和平”。
  作為最早的建議人,等待了9年的趙龍感慨良多。“設立國家公祭日的意義是超越現實的。維護人類的公平和正義,維護人之生的權利,需要我們中國人一代代努力實現。”
  本報記者 沈崢嶸 王曉映  (原標題:第21次公祭,以國家的名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z39jzqkd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