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3月開始,在成都城市河流研究會的鼓勵下,郫縣安龍村王成、高盛鑒等5戶農民嘗試不用化肥的種植方式。而在郫縣紅光鎮白雲村的多利(成都)農業發展公司蔬菜生產基地,工人們正在實踐“工業化”的有機生產模式。
  □本報記者 張明海
  [田間調查]
  “有機實驗”的兩個樣板
  在距離郫縣安龍村村委會幾百米遠的鄉村公路邊上,一塊矗立在路邊的碩大像“路牌”似的鐵皮,就是王成的“名片”。上書王成的名字;主營生態有機蔬菜種植、配送。
  2006年,建成自家的沼氣池後,王成先拿出四分地實驗。首先是產量減少,然後因為葉子被蟲子咬得都是眼眼,品相太差,賣不動。“拿到成都石人公園附近擺地攤,六七毛一斤都沒人問,基本上是半賣半送。”
  隨著人們對有機菜認識的深入,市場開始好轉。而通過使用草木灰、粘蟲板、人工捉蟲等措施,王成有機菜的品相也好了很多。
  而作為郫縣招商引資農業項目,白雲村的多利(成都)農業發展公司蔬菜生產基地,是中國最大的專業從事有機蔬菜種植和銷售的有機農莊之一,走的是和王成一家一戶生產不同的物聯網技術下的蔬菜種植之路。
  總投資10億元的多利農莊293畝核心區內,有840平方米的集裝箱管理中心、3500平方米的玻璃溫室大棚、約200畝的有機蔬菜露天種植區。牽手物聯網,電腦可以實時監測空氣濕度、溫度、光照以及土壤里的濕度、溫度等多個參數。“24小時監測PH值、鹽分含量,以及空氣二氧化碳含量,並實時傳送到電腦系統中,管理者可據此‘缺啥補啥’。”
  而通過安裝在手機上的軟件,每一棵菜的下種、生長、施肥、採摘等過程盡在掌握中——運用物聯網技術的無線射頻(RFID)和二維碼,基地實現了對農產品的流通管理和個體識別的全過程質量溯源。
  [ 市場探路 ]
  訂單生產 送貨上門是主流
  每周一、四,是王成定期送菜到客戶家的日子。
  現在王成家已有了近80個家庭的穩定訂單,每次按照時令蔬菜進行搭配,根據客戶人口數量的多少,以3斤、5斤、8斤、10斤等規格分裝。每斤菜均價6元錢,一年下來能有10多萬元的收入。“我們不送超市和農貿市場,主要原因是規模跟不上,同時價格稍微要偏貴些。”王根全介紹。
  郫縣市民李星是王成家的忠實“粉絲”,每到空閑時還會來到王成家田間地頭自己採摘。“雖然比一般蔬菜貴一倍,但味道完全不一樣,像蘿蔔水一洗,直接就可以生吃,又脆又甜。”李星家夫妻倆,每年要在王成這裡吃上1000元左右的蔬菜。
  多利農莊蔬菜銷售同樣採取訂單模式,但不同的是走冷鏈物流下的“精品路線”。通過網上訂購方式,採用“從田間到餐桌”直供會員的服務模式。“普通的大眾蔬菜,都要賣到30-40元一公斤。”目前,多利農莊在上海、北京地區共有個人及家庭會員約2萬個,企業會員50多個。
  [ 回應 ]
  農產品電商物流是一個方向
  “大概在兩年前,有機菜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在各大超市,但由於銷量不理想,近一年來上架少了。”郫縣農發局負責人表示,有機農產品價格相對偏高,現階段只能大多數都走訂單模式。“也許在以後,發展農產品電商物流,是一個方向。”
  (原標題:訂單有機菜的兩個版本)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z39jzqkd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